老舊小區改造的實際現狀
發布時間:2023-04-17
老舊小區改造的實際現狀
近幾年來,政府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程,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,2022年全國計劃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.1萬戶,840萬戶。2022年1-12月,全國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5.25萬戶,876萬戶。我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,但根據目前改造實踐的現狀,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困難。
從主體之間的協同機制來看,舊社區的改造需要協調各種主體的利益,使其形成合力,從而達到舊社區更新迭代的目的。20世紀90年代,合作規劃理論成為主流規劃理論。在中國對舊社區改造的研究中,學者們主要從合作主體、制度工具和地方要素三個方面探索政府、市場和社會三元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。[9]舊社區改造的難點之一是居民參與意識不強,主體共同體意識薄弱。舊社區的人口結構大多是老年人,社區之間存在協調。
其次,社區居委會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,進一步導致居民自治機制的不完善。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,負責社區居民事務,同時完成政府分配的行政事務。隨著社會治理重心的下沉,社區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領域。居委會處于社區行政任務傳遞的末端,逐漸出現行政化、邊緣化、內卷化的現象。[10]一方面,由于居委會行政事務重,提供社區服務、引導社區居民自治缺乏足夠的精力。另一方面,舊社區居民缺乏參與程序和利息。
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系統尚未形成多元主體的參與格局。城市舊社區改造的治理主體主要由政府、市場和社會組成。如果政府實力太強,市場和市場都會相對缺席。舊社區改造主要包括三種類型:基礎類、完善類和推廣類;A類是指滿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日常保障的基礎設施改造,一般由政府推動,資源來源依靠中央和各級財政投入。完善類主要是指改善居民生活需求,如安裝電梯,一般以誰受益,誰出資為原則。改善類別是指對城市的重視。